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近现代
陈肇兴清末近现代初 1831 — ?
全台诗
陈肇兴1831~?
),字伯康号陶村
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
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
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
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
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
同治元年(1862)戴潮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
是年七月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
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夜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
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
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
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
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风格雄健豪迈。
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
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
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
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云:「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
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云林黄君丕承所藏。
」〗,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
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
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郑校本(以下简称「郑」、「郑注」)为辅,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余生也晚,不获于伯康先生之古香楼而修士相见礼,仅于先生之门下士藉悉其为人,有践绳之节;并读其遗著数篇,爱其质不过朴、丽不伤雅,洵足以光扬缉熙,昭章元妙
然卷帙无完,究不能窥其全豹为憾!
近有杨君珠浦者,抱先生之遗集过务滋园而告之曰:『此前清道、咸间陈伯康孝廉之遗著也;惜版已散佚,特为之抄而存之』。
余喜而浏览,如见故人。
读至七、八卷,觉当日戴万生之乱状历历如现,可藉以知台湾往昔之史迹;其关系于文献,固不少矣。
杨君并言欲翻印以存于世;笃矣乎仁者之情,近今罕觏。
此不独伯康先生之幸,亦吾台文献保存之幸也。
韩昌黎崔立之书,尝谓『发潜德之幽光』;杨君其有焉。
故为加墨简端,表而出之。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夏树德村人林耀亭撰于守拙山房。
陈肇兴先生字伯康彰化人
少颖悟,抱豪胆;事亲至孝。
曾入邑庠。
道光季年,翰林高鸿飞先生彰化县;提倡风雅,乃聘廖春波先生白沙书院主讲,以诗赋文课士,高县躬莅讲席。
是以文化大兴,士竞吟咏,就中陈肇兴先生为杰出。
先生咸丰八年举于乡;颜所居曰古香楼,读书歌咏以自娱。
同治元年戴万生变,先生慨然投笔从军
彰城陷,只身冒险逃入集集。
日则奋练强悍民番,援官军、诛叛逆;夜则秉烛赋诗,追悼阵亡将士,语多忠诚壮烈。
事平,不仕;设教于里,时雨化人,桃李争妍,而杨馨杨春华、林宗衡、许尚贤,俱列门墙。
于是相谋刊此「陶村诗稿」,以惠后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彰化杨珠浦辑叙。
陶村诗稿」共八卷,系磺溪陈肇兴先生壮年时所作也;贵写实、尚平易。
余二十五年前,偶然得之书笥;回环三复,不求甚解
民国八年,请示于吴德功先生先生喜出望外,详为说明:『此卷乃台湾诗学之结晶,现存殆无完本;卷中虽有蛀失,当为补记』。
至十年,阅毕;告曰:『好自珍藏』!
余以是更加爱惜。
屡思翻版,踌躇莫进。
此次受林耀亭先生及乡中父老之怂恿,乃决意付印重刊,以公同好,藉以保存台湾地方文学之一助,亦可以谢故吴德功先生指导后学之劳也。
爰为之记。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秋,杨珠浦记于南屯爱仁医院。
一 一卷新诗百感生,经年避寇赋长征;壮怀不作偷安计,又向源起义兵。
二 数载书生戎马间,杜陵史笔纪瀛寰;采风若选「东征集」,咄咄吟中见一斑
浣花溪少陵,绝代诗才赋乱离;谁料千年才更出,有人继和「北征」诗。
荆楚陈懋烈芍亭顿首拜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樊增祥清末民国初 1846 — 1931
全台诗
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号云门樊山别署天琴老人
湖北恩施人
同治六年(1867)举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
曾任陕西宜川渭南县令
后累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
辛亥革命爆发,逃居沪上。
袁世凯执政时,曾为参政参政
擅长诗、骈文、词,为近代晚唐诗派代表诗人。
著有《樊山全书》。
  樊增祥关系台湾诗二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校录。
(吴福助撰)
词学图录
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号樊山
湖北恩施人
光绪三年进士,改庶吉士,补陕西渭南知县,迁陕西按查史,调江宁布政使
有《樊山》。
樊山全集
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
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
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
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参政
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
著有《樊山全集》。
五十麝斋词赓·序
余在渭南刻词二卷,曰《东溪草堂乐府》,始癸酉,终甲午,二十二年间所存,裁百数十首,所沙汰者,盖三倍于是。
自尔以还,所作盖寡,良以官舍栖迟,无酬和则情孤,无感发则意怠。
然亦有时孤花媚晚,好鸟啼,缀锦欺霞,团酥拟雪。
己亥入都,与意园、鸥簃时时赠答。
意园词不多作,作则必工。
鸥簃不能词,以诗为词,而词亦工。
要知此事具有根柢,惟邃于学者为真词人也。
余年十二学诗,十六学为词,二十以后始读红友词律》。
岁庚午,与诸迟菊同年定交,迟菊精音律,相与往复讨论,乃知词学阃域。
自后从{无/心}师、子珍游,而所学益进,始学苏、辛、龙洲,继乃专意南唐二主及清真、白石。
京师日,每一篇出,子珍必于桐花下置酒相属,命小伶弹金缕琵琶和之,团扇屏风,留题殆遍,即前所刻者是也。
五十以后,不名一家,多师为师,取屈曲尽意而止。
甲午庚子春,可盈一卷。
是年都下奇变,执殳前驱,历晋入,寖疏声律,会与研荪观察比邻而居,皆侘傺无聊,端忧多暇,相约和古词以寓今事,自,得百余解。
辛丑夏,骤躐柏台,遂尘薇省,笏卿亚蘧石甫、淇泉诸君,前喁后于,更唱迭和,余以公暇周旋其间,捣麝拗莲,雕云镂曰,味调鲭鲊,音合琴筝。
长女阿频,女弟子祝蕊,并耽风雅,暝写晨书,逸兴遄飞,老怀弥慰。
检视所作,又百许篇。
遂裒七年所得,釐为三卷,以授梓人,命之曰《五十麝斋词赓》。
余性好焚香,迷迭都梁,氤氲房户,故取《逸周书》语以名吾斋,又以名吾词
壬寅五月二十一日樊山樊增祥自叙。
五十麝斋词赓·跋
世传侯朝宗刻集,凡属稿未竟者,一夕皆成之。
余刻《词赓》第三卷,仅数十阕,幕僚王君少之,乃议日课一词。
时余方还柏台,十二时中,常以六时接僚属、治公事,三时理咏,三时燕息。
不两旬,得慢令七十余首。
倘无劳形案牍、延谒宾客之累,壹意为文,则侯生毕世所作,可一岁竟耳。
世有得放翁残稿者,计一月作诗六十许篇。
吾未陈臬事时,率月得五六十篇,亦有及百篇者,此固不足难也。
嗟乎,文章之无用者,莫若诗词,世皆待余以有用之才而专为无益之事,知余之悲者鲜矣。
昔王蓝田颇好营造,语人曰:“足当自止。
”吾词已盈卷,当敛手如渭南时。
其实虽多作文,亦不废事。
世之陋人,作五个字几穷日夕之力,以己度人,谓吟啸必误公事,又一味掷金虚牝,皆瞽谈耳。
使有掐擢肝肾之苦,而无盘辟如志之乐,且受怠于政事之谤,吾岂为之哉。
今世学堂课程,率用积分之法,第其勤惰高下,不知资才相越,有人十而己百者,有人千而我一者。
计分则进千百而退十一,胥明强愚柔而齐一之,诚足以利惛惰,恐无以服高明也。
驽𩦺十驾,汗血千里,绳尺之间,乌足尽天下士哉。
吾作吏亦如作文,不为高奇刻深,但取行吾之意,亦能如乎人人之意而止。
其大要不过一熟字。
小子识之。
壬寅观莲节,身云居士书示家塾。
五十麝斋词赓·跋
熟之一字不可骤得,是中有工夫,有阅历,无是非。
学与年俱进,及其既成,因方遇圆,自为圭璧。
太史公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余一生服膺此语。
学问、经济,并以知意为难。
有终身为之而莫知其意者,断无知其意而不由于好学深思者。
西人每作一事,皆积劳苦思而后成。
中人则卤莽施之,灭裂报之,可谓官失而守在夷矣。
吾三十以前,专骛词章,通籍后,乃复讨究世务。
三十九岁作令,忆宋人笔记称欧公最精吏事,乃于民事悉心体验。
犹记任务岁,秀水尚书陈蓝洲书云:“作令十余年,于听讼稍有把握。
”余当时以为过,及身亲之,而后知其难也。
凡是知其难,乃益致其学与思,学与思交致,而后能知其意,此即熟之说也。
抑又忌自恃,须时时勤以自课,虚以受人
勿论民生国计,所系者大,即雕虫小技,往往老手颓唐,高才跅𧿇者,自持故也。
今人皆诋吾为守旧,不知吾作事甚似西人,其不合于时贤者,世皆袭西人之貌,吾则取其意也。
吾于吏事文艺,皆由深思力学以底于熟,故能以吟啸自娱,而不妨公事。
及门学我,学其有用,而置其无用者焉。
斯善矣。
是日烛下再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吴士功清 1699 — 17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9—1765 【介绍】: 河南固始人字惟亮号凌云一号湛山
雍正十一年进士
乾隆时吏部郎中,敢与上司争是非,迁御史,官至福建巡抚
所至重救灾,在闽发仓粮赈台湾风灾饥民,平闽江盗匪。
后因故发往北路军营效力,旋得放归。
全台诗
吴士功(?
~?
),吴德功之弟。
少以体弱,不赴试,遂至早逝〖参考连横台湾诗乘》。〗。
存诗一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校录。
(吴福助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施士洁清末民国初 1855年12月19日 — 1922
全台诗
施士洁1855~1922),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哲园晚号耐公
台湾县治(今台南市)人,为进士施琼芳之次子。
未冠补博士弟子员,县、府、院三试均名列第一。
光绪二年(1876)中举,次年(1877)捷成进士,授内阁中书
生性放诞,不喜仕进。
返台后曾先后任教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道学、海东书院。
丘逢甲许南英三位并称为清季三大诗人。
当时台湾兵备道唐景崧因仰慕其才,曾再三敦请施士洁参与政事,两人因此成为文字交。
唐景崧台湾巡抚,又招其入幕,以咨询政务并切磋文艺。
乙未割台,施氏携眷内渡,寓居于福建省晋江西岑,时往来于厦门福州间。
和林尔嘉、郑毓臣台湾内渡文士,流连诗酒,为当地诗社「菽庄吟社」之祭酒
1911年出任同安马巷厅长,1917年入闽修志局,既而寄居厦门
1922年五月病逝于鼓浪屿
施士洁台湾史上极富文名的进士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都给他极高的评价。
其古体诗雄深雅健似苏、欧,近体则取法范、陆,得其沉郁深婉之旨。
著作有有《日记》一册、《乡谈声律启蒙》一册、《?园吟草》四册、《后苏龛诗钞》十一册、《后苏龛词草》一册。
后三种皆端楷誊写,近人黄典权认为应是施士洁仔细校定的手稿。
施士洁遗稿原藏于黄典权处,因蠹蚀过甚,故龙文出版社重印时,乃据「台湾文献丛刊」排印本影印,兹据台湾文献丛刊本为底本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衍清末至民国 1856 — 1937
全台诗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人
清光绪八年(1872)举人,累上春官不售,以诗古文辞为职志。
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抚台,邀之入幕。
举凡修筑铁路、设置电信、开山抚番等事无巨细悉咨询之。
光绪十七年(1891),旅居上海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张之洞幕。
后任官报局总编、学部主事
清亡后,以诗文自娱。
在台年馀,成诗文百馀篇,名曰《旅台诗钞》,今未得见。
著有《石遗室诗文集》、《石遗室诗话》三十二卷等。
编有《金诗记事》、《元诗记事》等。
  以下所录,以1999年钱仲联编《石遗室诗集》与台湾相关者为底本,参考连横台湾诗荟》进行编校。
钱仲联编《石遗室诗集》共收陈衍诗作十二卷,补遗一卷,合十三卷。
诗作均选自家刻本,首印为武昌乙巳刻本,系《石遗室诗集》前三卷,收有1877至1905年间的作品;1914年又刻印1906年后九年之诗作,编为四卷至六卷;1921年再刻七卷至十卷,此十卷合称「初集」。
同时,又从前三卷所选剩馀部分中再选一卷,名为「补遗」。
1927年再刻1922至1926年之作品,成二卷,名「诗续」。
陈氏最后十年之作,则未尝结集刊刻。
(施懿琳撰)
词学图录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光绪八年举人
清亡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羽创办国学会。
有《石遗室文集》、《石遗室诗集》、《朱丝词》、《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
余作诗三十年,所剩止此,所诣亦止此,乃分为三卷刻之。
第一卷凡八年,多閒居及游览之作。
第二卷凡十有三年,多行旅之作,有歌劳之思焉。
第三卷凡八年,有悲伤之作,诗与人亦俱老矣。
此后或三四年,或五六年、七八年,以至长辞人世,当更得一卷之诗,为第四卷,其诗境未知何如。
然得自放于山颠水涯,则幼时之流连景光,览玩物华,意中有欲言而未能言,将如获故物,如履旧游焉,不亦既全其天矣乎?
乙巳十一月陈衍石遗自叙于武昌寓庐。
石遗室诗集补遗·叙
余既写定三十年来所为诗,刻成三卷,其所未录者,尚存旧时钞本中,再择数十首,名曰补遗,亦山谷分诗文为内外集例也。
石遗室诗续集·叙
余老来静久思动,游走四方,续集诗未暇付梓者忽已八年。
今年承海内友生寄助刻费,遂并他著作陆续刻之。
惟诗多散佚,零星搜集,其年月前后,陈迹微茫,记忆不真而颠倒者甚多,亦有已刻而始觉其误者,惮于移改,遂复仍之。
衰懒善忘,足一哂已。
乙亥冬日,八十叟
朱丝词·跋
慧情冶思,欲界天人。
正使绝笔于斯,不妨与晚明诸公分席。
若为之不已,将恐华鬘渐凋,身香浸减。
耆卿、美成晚作皆尔,达者当有味斯言。
戊戌东湖庵主沈曾植记。
朱丝词·跋
余本不工词,又雅不喜为无题诗。
少壮日偶有缠绵怫恻之隐,则量移于长短句,非必绝无好语,而举止生硬,不能烟视媚行,良用自憎。
乙庵跋时,已绝笔十馀年,迄于今盖绝笔三十馀年矣。
此卷久欲焚弃,以先室人写本,未之忍也。
既而翻阅一及,则旧事历历上心。
虽酸辛,尤足咀味,遂竟存之。
著雍敦牂七月石遗老人记。
(录入:顾青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宋育仁清末民国初 1857 — 1931
全台诗
宋育仁(?
~?
),字芸子四川富顺人
博通群籍,尤深经学,为王闿运及门高弟。
乙未割台之役,有感事五首,唐衢痛哭,杜牧罪言,兼而有之。
连横台湾诗录》,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四川富顺县人
近代学者,思想家。
早年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一八八六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改任翰林院检讨,为改良派人物。
一八九四年出任英、法、意、比四国参赞,著意考察西欧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爆发后,育仁在伦敦招募水师,准备偷袭日本长崎与东京,清廷制止之,解职归国,降为四品顶戴。
一八九五年参加强学会,鼓吹君主立宪。
一八九六年回川办实业。
1897年创办四川近代最早报刊《渝报》。
一八九八年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办《蜀学报》,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后出任国史馆修纂,反对袁世凯称帝。
一九一六年受聘主修《四川通志》。
一生著述甚丰,现存有《时务论》、《泰西各国采风记》、《问琴阁丛书》等多种。
词学图录
宋育仁(1857-1931) 字芸子一字芸岩号道复
四川富顺人
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
编修
派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
归国后在四川办理矿务、商务,兼尊经书院山长
戌戌政变作,削籍归。
民国,任成都国学院院长,主纂《四川通志》。
王闿运之门,诗多半学南北朝徐陵庾信阴铿何逊,蒿目时艰,悉发为诗。
亦工为文,擅填词。
有《问琴阁文录》、《诗录》、《问琴阁词》。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沈瑜庆清末民国初 1858 — 1918
沈瑜庆字爱苍号涛园侯官人
光绪乙酉举人,官至贵州巡抚
谥敬裕
有《涛园集》。
全台诗
沈瑜庆1858~1918),字志雨号爱苍别号涛园
侯官(今福州)人。
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十二年(1886)以父沈葆桢功恩赏主事,签分刑部
先后会办、总办江南水师学堂,宜昌加抽川盐厘局,上海吴淞清丈工程局。
二十七年(1901)补淮海道
历任护理漕督,湖南按察使顺天府山西、广东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护理巡抚贵州河南布政使等职。
宣统三年(1911),调任贵州巡抚
辛亥革命后,贵阳光复,遁迹上海
陈衍交好,曾出资刊《元诗纪事》。
善诗。
其诗熟于史事,有感而发,尤以《正阳集》多名篇。
另有《涛园集》、《涛园诗集》〖参考:(1)刘德成、周羡颖主编《福建名人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1版1刷。
(2)《福建通志列传选》,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195种,卷5。〗。
  沈瑜庆光绪初曾来台,〈哀馀皇〉一首痛悼清末海军败坏,以致有割台之役,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俞明震清末民国初 1860 — 1918
全台诗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一字确士号觚斋晚号觚庵
浙江山阴人
少年能诗。
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以翰林改官刑部,外任道员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起,入台湾巡抚唐景崧幕。
二十一年(1895)割台约成,台湾民主国成立,俞明震任要职,布政使顾肇熙内渡后,由俞明震继任。
未几,唐景崧出奔,俞氏亦去。
1902年江南师学堂总办,后移官江西,摄赣南道
1910年甘肃提学使1913年甘肃肃政使。
晚年归江南,筑室西湖,与陈三立等唱和。
著有《觚庵诗存》四卷〖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
〗,原为陈三立整理付梓,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
今据上海古籍本《觚庵诗存》,并参考连横编《台湾诗乘》、陈汉光编《台湾诗录》、赖子清编《台湾诗海》,予以校录。
(吴福助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魏绍英清末民国初 1862 — 1917
全台诗
魏绍英1862~1917),字笃生,竹堑(今新竹)人。
先世自泉州同安迁台,历传三世,均以经商为业。
魏绍英幼即好学,唯屡试不中,亲丧之后,绝意仕途,不复以功名为念。
乙未(1895)割台,避难闽南,每于诗文中述其乱离之苦,深感身处板荡之际,诗文仅为末绪,无所匡济,无补时局。
待局势稍定后返台,设启英轩书塾于竹堑,执教数十年如一日。
教读之馀,喜吟咏,尤嗜灯谜,竹堑「灯猜」节庆,常由其主持。
著有《鹤山诗文集》、《虎观谜存》等〖参考国家图书馆特藏祖《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12月初版。〗。
存诗二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校录。
(吴福助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章炳麟清末 1869 — 19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9—1936 【介绍】: 清末浙江馀杭人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
光绪二十三年任《时务报》撰述,二十六年入“张园国会”,力倡革命排满。
二十八年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图求推翻清政府
后与蔡元培共组中国教育会,设爱国学社于《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及《革命军序》等。
“苏报案”后被捕入狱。
出狱后至东京,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抨击改良派。
辛亥革命后归国,任总统府枢密顾问。
后曾因策动讨袁遭软禁。
晚年寓苏州,立章氏国学讲习会,从事讲学。
对文字学、声韵学、经学、诸子学都有精深研究。
著《訄书》、《文始》、《国故论衡》等刊入《章氏丛书》、《续编》、《三编》。
全台诗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馀杭人
少从朴学大师俞樾学经史。
1897年任职《时务报》期间,因参与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
光绪戊戌年(1898)十月来台,主持《台湾日日新报》,并参加日人在台创设的汉诗社「玉山吟社」,翌年离台。
1899年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同年返沪办报。
1902年再次赴日本,号召推翻清政府,与蔡元培等人组成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
1903年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此触怒清廷而被捕。
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
1909年陶成章等人重组「光复会」,出任会长。
辛亥革命后,曾先后担任南京临时大总统枢密顾问、中华民国合会会长、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等职。
袁世凯大总统时,应召前往北京宋教仁被害后,参与反袁活动。
1924年脱离国民党,在苏州以设会讲学为业,长期从事学术著述和教育工作。
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被公认为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
〖参考欧修章太炎台湾〉,收于林庆彰编《中国知识分子在台湾》,台北万卷楼2002年10月
〗以下诗作,录自《台湾日日新报》、连横台湾诗荟》所收《太炎诗录》、吴德功编《瑞桃斋诗话》、赖子清台湾诗海》、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赖子清《台海诗珠》、钱仲联《清诗纪事》。
词学图录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
浙江馀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
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
又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约有400余万字,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简朗山清末近现代初 1872 — ?
全台诗
简朗山1872~?
),字绿野,一说别号绿野〖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6年;《日治时期台湾人士绅图文鉴》,稿本网页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台湾人士鉴》,台北:兴南新闻社,1943年;《台湾绅士名鉴》,台北:新高新报社,1937年;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督府1916年4月
〗。
祖籍漳州台湾桃园街(今桃园市)人。
乙未割台,曾协助日军物资运输与劳力徵募,并亲往拜谒近卫师团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
明治廿九年至昭和三年(1896~1928)先后担任仔园庄公所所长、保良局局长仔园办务署、桃园厅庄长、街长、南崁区区长。
为殖民当局所重用,曾获颁绅章、大礼纪念章、勋六等瑞宝章等。
大正十年(1921)任新竹议会员,大正十二年(1923~)连任四年总督府评议员。
昭和十一年(1936)成立「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拓展台湾农、林业、水产和水利事业,进行「隐地、清查土地」等工作。
〗,昭和十九年(1945)四月被敕选为日本贵族院议员。
战后,与辜振甫等拟请安吉总督台湾独立,未果;民国三十五年(1946)二月廿三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拘留,翌年(1947)七月廿九日判决无罪。
〖详见李筱峰《林茂生、陈炘和他们的时代》,台北玉山社,1996年;苏瑶崇〈「终战」到「光复」期间台湾政治与社会变化〉,《国史馆学术集刊》第十三期,2007年2月
〗日治时期,简氏在政商两方面皆极活跃,明治卅六年(1903)与地方菁英创立「崁轻便铁道会社」〖该会社分别于大正元年(1912)、大正九年(1920)、昭和十八年(1943)年更名为「桃园轻便铁道公司」、「桃园轨道株式会社」、「桃园交通株式会社」;桃园轻铁乃延续自清代以来族群认同、学缘、地缘与商业利益结合的台人企业,其逐步构筑出带的文化权力网络,大正十四年(1925)又扩大经营公路运输。
详见陈家豪《日治时期桃园轻铁的经营与发展1903~1945》,中央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7年7月
〗,又曾担任「桃园轨道株式会社」常务董事及社长职务。
大正十四年冬(1925)景福宫庙例行大典,亲自奉迎台湾神社的御祭神于最高祭坛,致力推行日本的神道信仰。
在汉诗方面,简氏曾参与「瀛社」、「桃园吟社」击钵联吟活动。
〖参考连横台湾诗荟》第三、四、七、八、十、十一号;《桃园市志》,桃园市桃县桃园市公所,2005年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二),《台湾文献》,第十一卷第三期,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0年
〗以下作品据《采诗集》、《南薰集》、《寿星集》、《环镜楼唱和集》、《东阁倡和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台湾时报》、《诗报》等辑录编校。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连城璧清末至现当代 1873 — 1958
全台诗
连城璧1873~1958),幼名德裕,谱名重裕,字应榴又字荆玉台湾县宁南坊(今台南市)人。
邑庠生,为史家连横胞兄。
始祖连兴位,于康熙间来台,传至乃父连得政,创业芳兰号,善贾多财,为郡治郊商之一。
乙未割台之际,连得政曾助刘永福抗日,任「护台会」执事(即会长)、台湾民主国政府「筹饷奉行」(即财务长),当时派遣连城璧出任「护台会」副从(即秘书)、台湾民主国政府「筹饷奉行」副从。
割台后,因不满位于大南门的马兵营住家(今台南市府前路一段)被日人徵用为地方法院厅舍,拒绝日方编辑地方文献之聘。
设帐授徒,鼓吹汉学,曾协连横搜集资料撰写《台湾通史》〖参考黄典权等主编《台南市志。
人物志。
连城璧传》,台南台南市政府1959年;郑喜夫《连雅堂先生年谱》,收于《连雅堂先生全集》,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吴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为「南社」社员,亦为台南酉山诗社」七秀之一。
战后,加入「延平诗社」。
生平作品目前仅见其孙连平原提供的手稿本一种,题名「连城璧诗集」。
今据此诗稿,参以其他报刊及选集,予以校录。
(吴福助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梁启超清末民国初 1873 — 19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3—1929 【介绍】: 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
光绪十五年举人
与其师康有为同为戊戌变法首领,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后,先后在上海主编《时务报》、编辑《西政丛书》,主讲长沙时务学堂。
鼓吹和推进维新变法。
二十四年,参与“百日维新”。
失败后逃亡日本,持立宪保皇立场。
辛亥革命后,初拥护袁世凯,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出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
文学上曾倡导文体改良、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五四”后反对“打倒孔家店”口号。
有《饮冰室合集》。
全台诗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
光绪十六年(1890)经陈千秋引荐,拜康有为为师。
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时,与康有为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名举人,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要求。
其后办《中外纪闻》、《时务报》等报,鼓吹维新变法。
「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达十四年(1898~1912)之久。
宣统二年(1910)林献堂相遇于日本横滨,建议台人效法爱尔兰放弃武力抗争,改采成立议会的方式争取岛民之权益。
1911年访台两周,游台期间,留下诗八十九首,词十二首。
1913年返回中国,先后在袁世凯段祺瑞政府任职。
1919年,鼓吹改良主义,抵制社会主义思想。
1920年初,自欧洲考察返国后,决定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教育事业。
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
著有《清代学术概论》、《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全集》等。
梁氏在台诗作,原拟刻曰《海桑吟》,惜无定本流传。
以下所收梁氏之作,原刊于连横台湾诗荟》十六号及十八号。
(施懿琳撰)
词学图录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
广东新会人
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
康有为门下。
戊戌变法时,助康有为主持大局,世号"康梁"。
政变起,流亡日本,继续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创办《新民丛报》、《新小说》。
民国成立,归国加入共和党、进步党。
历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财政总长。
晚年应聘为清华研究院国学导师。
其文号"新民体"。
诗词为馀事,词无匠人气亦无脂粉气。
有《饮冰室文集》,词在集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瑚清末民国初 1875 — 1922
全台诗
陈瑚1875~1922),字沧玉号枕山一号趣园趣园处士
苗栗苑里人
曾任苑里区长、台中台湾新闻社汉文部编辑记者。
明治三十五年(1902),参加雾峰诗人林朝崧倡设之「栎社」,三十九年(1906),「栎社」正式组织化,陈瑚为九名发起人之一。
林痴仙林幼春赖绍尧傅锡祺、庄云从等诗友,往来极为频繁。
同年(1906)因与「南社」诗人连雅堂、陈瘦云等人,对击钵吟看法不同,于《台南新报》、《台湾新闻》打笔战。
大正七年(1918),以栎社为主的「台湾文社」成立,陈瑚陈贯兄弟列名十二位理事之中。
大正十一年(1922)七月陈瑚出席「栎社二十年题名碑落成典礼」先期准备会议后不久,即卧病不起,是年十一月十九日去世,得年四十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谢维岩清末民国初 1879 — 1921
全台诗
谢维岩1879~1921),字瑞琳号籁轩又号石秋,以号行。
台湾台南市人
光绪十七年(1891)秀才,是年与许南英蔡国琳赵钟麒等人共组「浪吟诗社」;日本治台之后,又于明治三十年(1897)连横、李少青等人重振该社。
明治三十九年(1906)连横之邀,担任《台南新报》汉文部主笔;同年秋天,因老成凋零,台南地区汉诗人另组「南社」,由谢氏担任干事之职,为该社重要成员。
大正三年(1914)前往中国旅游,大正七年(1918)辞去报社之职,前往神户经商,设立凯南公司,大正十年(1921)卒于日本神户。
谢氏诗作蕴藉平和,不矜才使气而自见真性情。
生平作品约近千首,可惜大多亡佚。
哲嗣谢国城于民国五十四年(1965)蒐集其作,题为《谢籁轩诗集》,仅有三十八首完整的作品。
民国五十九年(1970)卢嘉兴得谢星楼之子谢汝川之助,参考谢氏剪报;再参考台南市立图书馆珍藏的《寿星集》、《台湾诗醇》、《鲲涛集》、《开元寺徵诗》,又增补了三十四首诗作。
兹据上述资料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亚南清末至民国 1881 — 1932
人物简介
1881-1932字雅南号六希子,斋号蓬壶精舍。
江苏江阴人
工诗词,善属文,善画能书。
兼工古琴。
画颇类吴昌硕
画品在白龙山人王一亭伯仲之间。
以诗画名世。
早年曾在故都教画,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大学教授
民国十四年又载笔东游扶桑。
为彼邦艺林所推重。
民十六年,挟艺游台,与连雅堂成莫逆交,寄寓北投无名庵,与台省文士,常有诗画雅集之约,极一时之盛。
足迹遍台北新竹嘉义台南等地,书画亦随之流布台湾,二年后告老归乡。
著有《王雅南先生文坛画集》《民国书画家汇传》《台湾见闻录》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苏镜潭清末至民国 1883 — 1939
全台诗
苏镜潭1883?
~1939),字菱槎福建晋江人
宿儒黄鹤门人,翰林苏廷玉之后。
光绪廿八年(1902)举人(一说光绪十七年举人)。
曾署晋江令三载,参与创办泉州国学书院,纂修南安县志》。
泉州温陵韬社成员。
书斋署名「迟香楼」,为韬社聚会场所之一。
板桥林家之戚族,诗人林小眉之表兄。
日治时期曾经数度来台,旅居台北,受聘为林季丞的西席。
为人豪放磊落,善诗文,骈体典丽高华,才思深挚,为时所称。
常参与台北诗社联吟,与林小眉、连雅堂苏大山等文友相酬和。
大正十二年(1923)旅台期间,与林小眉酬唱,日课十诗,凡十日而各得百咏,颜曰《东宁百咏》。
苏林二子才力相埒,百咏内容多咏台湾历史风俗。
其诗除《东宁百咏》发行单行本〖苏镜潭东宁百咏》,泉州梅村诗社发行,1935年6月初版。
〗 外,多刊载于台湾报纸杂志。
〖参考苏镜潭东宁百咏》,厦门大学影印本;陈泗东〈清代末科泉州举人进士遗闻录〉,《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1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